
由《财经》杂志、财经网和博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财经》年会2011:预测与战略”于12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等领导出席本次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同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教授史正富参加了此次年会,并作为财经年度对话《再议“中国模式”》的发言嘉宾在大会上发言。
围绕年度对话的核心话题《再议“中国模式”》, 史正富教授开门见山的说道:“我不关心中国今天有没有模式,也不想关心中国模式是不是可以传给别的国家学习。中国过去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绝不能低估这些成就。片面的用西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来判断中国是不公平的。”
接着,史正富教授从中国这30年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特征?中国未来是否将发生改变?以及将如何改变等三方面对“中国模式”展开论述。在谈到中国这30年的发展特征时,他认为中国形成了特别有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三维市场经济。他解释说, 美国、欧洲是平面的两维市场经济:政府和企业。“不同于外国,中国多了一个竞争性的地方政府,这些地方政府一方面是政府的一部分,拥有官僚特性;另一方面则像板块性的、综合性的投资控股集团,进行投资、创业、招商,解决企业人事问题、财务问题,甚至推销产品。”这使得中国经济既是市场经济,却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在他看来,这些地级市和县在内的几千个地方政府互相竞争,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发展的另一突出特征在于中国政府通过土地增值,国有企业经营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公共财富,中国需要对这些资产进行资本化管理,使其保值增值,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财税收支体系的国家理财体系。
史正富教授接着指出,中国现在的这样一种模式在将来一定会发生变化,但变化的结果并不一定必然走向欧美主流经济学倡导的纯粹市场经济,他建议广大研究者迈开双脚、到现实中,到几千个地方政府的实践中去调查,去研究。最后,他希望中国未来一定要保持改革的传统,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在自我、自主的改革中,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式。
围绕《再议“中国模式”》的核心话题,《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作者马丁•雅克,瑞银集团环球新兴市场经济师、董事总经理乔纳森•安德,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王绍光,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史正富教授一起为与会者呈献了精彩的思想盛宴。
(12月17日)